狠狠的日_www一区二区_99精品99_久久久久综合_aaa在线_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界人物 > 正文

廖玉偉:船舶工業由大而強的自我救贖

2013-09-05 16:16:10   來源:中國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是國務院高度重視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在危機持續性低迷情況下對船舶工業進一步轉型升級的方向指引和重要支撐。這是新一屆政府針對當前形勢,以調結構、促改革推進穩增長的又一重大舉措。《實施方案》對于船舶工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支持政策等進行了進一步明確,為船舶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由大到強的發展目標指明了方向,對于建設造船強國和海洋經濟強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從《實施方案》的具體內容來看,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六個發展目標和七大重點任務,對船舶工業后三年轉型升級應對危機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大體來看,方案的內容可分為兩個維度三個層面。一是解決世界船舶工業共性問題,即全球船市需求低迷、產能過剩,如何爭奪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船企面臨的共同難題。二是解決我國船舶工業在快速跨越式發展過程中的自身問題。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水平有待提升。二是產能結構性過剩和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

積極搶占市場資源

《實施方案》出臺的一個關鍵背景是2012年全球船市需求二次探底,市場低迷遠超預期。在供過于求的背景下,搶占有限市場資源,確保產業平穩運行是各國現行船舶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

其主要提出以下幾方面措施。一是利用金融手段提高船企在國際競爭中的接單競爭力。金融危機過后全球船舶融資市場緊縮,融資難成為各國船企面臨的共同困境。歐洲船舶產業政策《LeaderSHIP2020》就明確提出“融資能力已經取代技術能力,成為當前國際接單的關鍵。”《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優化船舶出口買方信貸等金融措施,提高骨干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接單競爭力,積極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二是積極開拓國內內需市場,包括國內更新需求、公務執法船(船型 船廠 買賣)需求等,引導國內需求在國內骨干船廠建造,并拉動相應配套產品發展。

《實施方案》提出鼓勵老舊運輸船舶提前報廢更新和支持行政執法、公務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漁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更新改造需求,積極擴大國內內需市場。保守估計,目前我國主要航運公司老舊運輸船舶(15年以上)數量約在2000萬載重噸左右,這部分更新需求陸續釋放將對我國船舶工業應對危機帶來直接利好。公務執法船、漁船等更新需求將對中型船廠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帶來直接利好。《實施方案》通過國內外市場資源的積極爭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矛盾,確保先進生產力平穩運行,為船舶行業轉型升級奠定物質基礎。

推動產品高端轉型

目前國際海事規則規范陸續出臺,綠色節能船型成為船市需求主體,行業競爭技術壁壘提高,技術水平不光成為企業參與船市競爭的入場券,更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風水嶺。如在危機持續性影響下,船企效益下滑成為常態。但韓國三星重工堅持走高端發展路線,重點發展萬箱級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鉆井船(船型 船廠 買賣)、LNG船、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等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相對較好、附加值高的產品,目前各項經營指標均好于危機前船市興旺時期水平。因此提高技術水平是船企應對危機的關鍵,更是長期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對于我國船舶工業而言,基礎技術薄弱、技術儲備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技術水平不高等技術短板直接導致我國船企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國際市場占有率偏低;配套業發展滯后,部分關鍵船用配套設備不能自給仍需進口情況依然存在;這些均制約我國船舶工業進一步發展。

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原動力。《實施方案》將科技創新放在七大任務之首,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高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創新能力,加強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船用設備專業化能力建設,提高遠洋漁船(船型 船廠 買賣)和公務船舶設計制造水平,積極開拓高端市場,培育海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增長點。《實施方案》在支持措施中明確提出要加強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加強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船用設備專業化能力建設,對我國船舶工業科技能力建設帶來長期利好。

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

在船市興旺時期,主要造船國家均對生產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全球造船產能快速擴張。在船市興旺時期,產能過剩的矛盾已經開始顯現。隨著危機后船市迅速跌入谷底,全球產能過剩矛盾愈發嚴重。

我國目前約有造船能力8010萬載重噸,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我國造船業年均承接新船訂單量為4300萬載重噸,供過于求的情況十分嚴重。從市場預期來看,即便考慮老舊船舶拆解等利好因素帶來的成交量提高,也無法滿足現有產能。另外,對于我國造船產能來說,在總量過剩的情況下,還存在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以及企業平均規模偏小等問題。2010年至2012年期間,我國完工的船舶中按載重噸計算約有70%都是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高技術船舶生產力明顯不足。另外,我國造船企業數量較多,普遍規模偏小。船舶工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顯著型產業,國際競爭中大型造船集團在規模、成本、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2012年我國平均船企造船完工量為30萬載重噸,韓國平均船企造船完工量為269萬載重噸,兩國之間差距非常明顯。

《實施方案》對于化解產能過剩給予了高度重視,在嚴控新增產能,推進存量資源重組,優化產能布局,加快落后產能淘汰等方面做出了詳細部署。《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嚴格包括造船、修船、海工裝備基礎設施在內的新增產能,為潛在的海工產能過剩風險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加大對現有基礎設施資源整合,特別強調了要加強對大型造船設施的整合,集中資源、突出主業,重點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企業集團。這一舉措不光會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也將提高我國造船產業集中度,推動優勢資源聚集發展。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實施方案》提出要發展中間產品制造、修拆船等業務,推動產能轉移,同時堅決淘汰缺乏競爭力的落后產能。另外《實施方案》首次提出要針對違規在建項目進行分類處理,對于未形成產能項目一律停建,并做好債務、人員安置等善后工作。為更好地推動存量資源整合,《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大對船企兼并重組、海外并購以及中小型船廠業務轉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信貸融資支持,并將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廖玉偉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報道供稿)